发布日期:2024-10-07 11:19 点击次数:148
“本来求稳,没想到债基也开始颠簸,甚至出现负值”,心里难免焦躁,稳健投资还能选债基吗?
最近债市发生了什么?
今年以来,存款利率逐步下调,股市又处在震荡下行的过程中,资金大量涌入债券市场,在资产荒的支配下债市利率与央行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。今年3月,考虑到汇率压力,央行开始逐渐关注到长端利率的过快下行,并且多次提示长端风险,7月央行称“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,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”,借此给债市降温,不过7月22日央行意外降息,债券利率受此利好持续下行创了新低。
来到8月,央行先是指导银行体系有序卖出债券,并且多年来首次停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现金,零元逆回购的操作也起到了降温的作用。8月8日央行继续出手打击违规交易情况,央行主管《金融时报》指出,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账户不得出租、出借或转让。
基于此,国债市场跌幅扩大,震荡由此而来。浙商基金固定收益部观点,中期来看经济压力依旧利好债券市场,短期可能有所波动。
债基也震荡,投资者是否还有必要继续持债基?
市场上有句话:“没有一种资产是永远上涨的,波动性永远客观存在”,债券市场适用。
伴随着市场利率变动、信用高低等因素,债券基金也会发生波动,甚至出现亏损。但是从长期走势来看,统计近十年来的纯债类基金的完整年度平均回报,2014年至2023年,全市场纯债类基金“年年正收益”。
数据来源wind,纯债类基金包括短期纯债型基金、中长期纯债型基金,截至2023.12.31;指数过往走势不预示未来,不作为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
虽然近期债市发生了一些动荡,不过债市主投债券的特征,注定了回撤幅度不会太大,并且每一次回调持续的时间都比较短,并慢慢迎来了修复。以短债基金指数为例:
数据来源wind,截至2023.12.31;指数过往走势不预示未来,不作为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
综上,长期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和回撤相得益彰,有效抵御通货膨胀对财富的侵蚀。低利率时代,债券基金依然是家庭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l中短债基金
如果对于长债调整有顾虑,可选择久期较短的债券型基金,暂时安放“资产荒”背景下的资金,静待市场转好后有更自由的选择。
注:数据来源产品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,截至2024年6月30日,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,不作为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
l纯债基金
长期视角下,债券基金作为资产“压舱石”是不可或缺的部分,相信市场长期向好的力量,保持耐心,没必要此时加仓或者减仓,选择优质资产,长期持有。
注:数据来源产品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,截至2024年6月30日,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,不作为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
l二级债基
此类型基金可以参与部分权益投资,当前市场处于低位,如果既想追求固收类资产的相对稳定性,也想提前布局权益类资产,不妨考虑此类型基金。
注:数据来源产品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,截至2024年6月30日;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,不作为投资建议,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
“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”,真正的投资也是如此,认识波动、理解波动,不因一时变动而慌乱,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。
注1:浙商中短债A成立于2020-08-24,产品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,根据产品定期报告显示,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上半年净值增长表现/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1.00% (1.04%)、2.13%(3.27%)、1.58%(2.48%)、5.55%(2.60%)、1.44%(0.87%),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债总财富(1-3年)指数收益率*80%+一年期定存利率(税后)*20%。
注2:浙商聚盈纯债A成立于2017年10月19日, 产品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,根据产品定期报告显示,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上半年净值增长表现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4.33%(1.31%) 、2.37% (-0.06%) 、3.75% (2.10%) 、2.27% (0.51%)、4.07%(2.06%)、3.08(2.42%),业绩比较基准: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(全价)。
注3:浙商智多盈债券A成立于2021年12月7日正规股票杠杆平台开户,产品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,根据产品定期报告显示,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上半年净值增长表现/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-6.21%(-3.80% )、2.88%(-1.02%)、4.43%(2.24%),业绩比较基准:中债总指数(全价)收益率×80% +沪深300指数收益率×15%+恒生指数收益率×5%。
上一篇:正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 美民主党大会开幕,拜登、奥巴马、克林顿等将发表演讲,特朗普吐槽:这会被操控了
下一篇:在线配资配资开户 怡宝母公司IPO获批,产品短板或成高估值壁垒